来源:作者: 发布日期:2018-12-18
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,都离不开有格局的父母
心中有格局,眼里有世界
一个人能够成长到什么高度,取决于他的眼界。
对孩子来说,父母就是他认识世界的第一双眼睛。孩子本身对世界的真假、美丑、善恶是没有概念的,需要父母牵着他们的小手一点点去认识世界。
梁启超就是一个很懂得带领孩子看世界的人。当年,他既是清华的老师,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,可谓日理万机。但就算再忙,他也尽力做到关心和陪伴孩子,大到孩子报读的专业,小到平时穿的衣服花色。
不能天天陪着孩子的时候,梁启超就写信给他们,给予精神上的陪伴。他们在信里无所不通,从学习、交友、恋情到时政、三观等话题。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,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,引导孩子们去思考、去探索,一步步帮助孩子们建立起自己的格局。
后来,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,有建筑学家、图书馆学专家、科学家和军官等等,其中还有三位院士,堪称“一门三院士,满庭皆才俊”。
孩子的格局,一定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与引导。
有格局的孩子,当是拥有广阔的心胸,能去理解、宽容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。
有一个小故事,讲的是有一位老爷爷每天都在窗前读书,小孙子就问他:“爷爷,我也想读书,但读不懂。每次一把书合上了,我就忘记读过什么了。”
爷爷指了指角落里一个脏脏的小篮子说:“那是装煤灰的小篮子,你先去河边,帮我装一篮子清水回来吧。”小孙子很困惑,但还是照做了。他去到河边,舀了水,结果还没走回来,篮子里的水早就漏光了。
试了好几次,都是如此。小孙子有点无语了,就把篮子放下来,说道:“爷爷,这篮子怎么可能装到水?根本没用啊!”爷爷笑了笑,说道:“那你看看篮子。”原来黑乎乎的小篮子,现在被清水冲刷得干净极了。
爷爷摸着小孙子的头,说道:“这就像读书。书是河水,我们就是篮子。每一次篮子看上去没捞起什么东西,但在一次次打捞中会变得干净。读书,也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净。”
杨绛先生曾说过,“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,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,是读不懂书的;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,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。”
带着孩子去旅行,去见识是为了走得更远,看到更大的世界。那么引导孩子多读书,多思考,是为了走得更深,站得更高,更好地理解世界。
培养孩子的格局,需要原生家庭给予他足够的教育,让他站在前人的智慧上,在阅读和思考中去认知生活,学习生活。
有格局的孩子,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。
我有一个朋友,因为从小父母管得严,不让出去玩,交朋友也要经过家长,有些像温室里的花朵。长大后,因为不擅长与人交往,也没什么主见,在工作中经常碰壁。如今都有些郁郁寡欢,过得不是很开心。
要想孩子有格局,父母也需要学会放手与放心。
西方国家有一个教育传统叫“壮游”。是16-25岁的孩子们,在结束一个阶段的学业后,会花上数月的时间独自壮游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脱离对父母的依赖,让他们在这趟独立的旅行中,学着与人交流、自我约束、独立成长。有些人甚至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最好的孩子不是让你永远牵在手上,他永远有长大的一天,他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有自己的喜怒哀愁,有自己的路要走。
培养孩子的格局,需要让他一步步成长、独立,学会勇敢地拥抱更加壮美的世界。
有格局的孩子,一定是心中有格局,眼中有世界。
唯有感受过美好的生活,看过更广阔的天地,孩子才能有更大的格局。所以孩子的格局,更离不开父母在他生命中每一个重要时刻的陪伴、引导与见证。
无论你有多忙,请记得多陪陪孩子吧。
只要条件允许,请多带孩子去见识世界吧。
总有一天,也许你会发现这些互相陪伴、共同成长的日子,都将成为孩子与父母心中最美好的时光,温暖在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我们。